上篇.参苓白术散的理论研究/第三章 参苓白术散现代理论研究进展/参苓白术散中茯苓菌核不同部位应用的特点
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。茯苓在加工时将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块,即为白茯苓;菌核外皮部为茯苓皮;皮层下的赤色部分,为赤茯苓;带有松根(即茯神木)的白色部分,切成方形薄片,即为茯神,亦称抱木神。
白茯苓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味甘淡,性平,归心、脾、肺、肾经。功能利水渗湿,健脾安神。临床上常用于小便不利,水肿及停饮等水湿证、脾虚证以及心悸、失眠等病证。《药品化义》曰:“白茯苓,味独甘淡,甘则能补,淡则能渗,甘淡属土,用补脾阴,土旺生金,兼益肺气。主治脾胃不和……。盖甘补则脾脏受益,中气既和,则津液自生,口焦舌干烦渴亦解。又治下部湿热,淋沥水肿,便溺黄赤,腰脐不利,停蓄邪水。盖淡渗则膀胱得养,肾气既旺,则腰脐间血自利,津道流行,益肺于上源,补脾于中部,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,通调水道,以输膀胱,故小便多而能止,涩而能利”。
贾氏治疗小儿疳积时选用白茯苓,盖因其长于健脾渗湿之效。赤茯苓颜色淡红,味甘,性平,入心、脾、胃、肺、肾经。本品长于宁心安神,利窍行水、清利湿热,专泻心、小肠、膀胱之湿热,用于治疗心烦不宁、小便短赤、淋漓不畅、泻痢。
陶弘景曰:“茯苓,白色者补,赤色者利”。《本草经疏》谓:“白者入气分,赤者入血分,补心益脾,白优于赤,通利小肠,专除湿热,赤亦胜白”。
茯神载于《名医别录》,甘淡,平,入心、脾经。功能宁心、安神、利水。治心虚惊悸、健忘、失眠、惊痫、小便不利。
《本草经疏》云:“茯神抱木心而生,以此别于茯苓。《别录》谓茯神平,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,茯苓入脾肾之用多,茯神入心之用多”。
曾氏亦选用茯神以治疗证属禀赋不充,脾气虚弱,中焦化源亏乏,不能充盈血海,内养冲任之月经不调。茯神木为茯苓菌核中间的松根,甘、平,无毒,能平肝安神,治惊悸健忘,中风不语,脚气转筋。
《要药分剂》日:“茯神本治心,而中抱之木又属肝,以木治木,水平则风定,风定则心宁,而厥自止也”。
茯苓皮载于《本草纲目》,味甘淡,性平,利水,消肿。《中医学大辞典》谓:“茯苓行水而不耗气,胜似大腹皮”。
唐氏 在治疗慢性肾炎所致水肿时选用茯苓皮,取其利水渗湿消肿之功。
茯苓菌核不同部分虽然同属一体,但临床作用确有差异。虽均具利水之功,而白茯苓长于健脾渗湿,赤茯苓长于清利,茯苓皮优于消肿,茯神则长于宁心益智而安神。根据以上特性,临证之时按照不同的证候特点,依证辨别使用,有助于正确选用,提高药物疗效,发挥其药性和功用。
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扩大了茯苓的临床应用范围,对前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印证。但由于茯苓菌核不同部分的现代药理作用、化学成分等的差异研究甚少,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研究,为临床上更好地辨证选用茯苓菌核不同部分提供更多依据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